时间: 2025-06-25 21:58:23 | 作者: 华体足球波经网
广州人对中医中药一贯情有独钟。炎炎夏日行将袭来,很多人大部分会挑选煎煮中药来调度身体,以到达阴阳平衡。说起煲中药,看似技术上的含金量不高,但本来光是汤剂的煎法和服药时刻就很有考究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就说到:“凡服汤剂,虽品物专精,修治如法,而煎药者莽撞造次,水火不良,火候失度,则药亦无功。”浅显地说,煎药时火候把握得欠好,吃了白吃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王卫平副主任中药师和记者说,中药汤剂的煎煮办法与效果有着密切关系,药效能否充沛的发挥效果与其密不行分,所以市民在家煎煮中药,更要把握正确的煎煮办法。
煎中药一般都会选用砂锅、砂罐,切忌铁、铝等金属用具,避免产生化学反应而下降药效。容器巨细要适合,煎药时应加盖,避免有用成分蒸发和煎液量削减。关于一些质轻漂浮在水面的药物,在折磨至水沸后,最好翻动一下,便于药性的充沛煎出。
煎药用水宜选用水质洁净新鲜的自来水、井水、蒸馏水等。关于加水量,传统上一般以浸泡后吞没药材2~5厘米为宜,如遇花、草类药物或煎煮时刻较长者应斟酌加减水量,水应一次加足,不行半途加水,更不能煎干了加水重煎。
煎药火候有“武火”和“文火”之分。火候的操控,首要依据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。医治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,宜用武火(大火)急煎;补养调度类中药煎煮时刻需延伸,宜“文火”久煎,药效到达最佳;附子、乌头号毒副效果较大的中药宜“慢火”久煎,以下降其毒性,安全用药。
为确保药物的有用成分充沛溶出,煎药前需浸泡30分钟左右,煎煮时刻一般为沸后20~30分钟,煎好的药液量约为200ml~300ml较为适合。解表剂、清热剂、芳香药为主的丹方可用“武火”敏捷煮沸后,改用“文火”煎15~20分钟即可,避免香气挥散,药性丢失;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~60分钟。
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煎煮时刻和火候,特别的中药要特别煎煮办法才能使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:
1.先煎:矿藏、贝壳类药物质地坚固,为有用煎出药效成分应当打碎后将这些药物先煮沸20~3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一起煎煮。
2.后下:含蒸发性成分或不宜久煎的药物,如薄荷、青蒿、香薷、钩藤、大黄、徐长卿、砂仁、肉桂等,应当在其他药煎煮得差不多,要出锅前5~10分钟时再参加,略微煎煮即可。
3.包煎:黏性强、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,如滑石、旋覆花、车前子等,为不使其浮散、粘锅和便于饮用应当用纱布包好后与其他药物同煎。
4.冲服:宝贵或不宜久煎的药物,如麝香、牛黄、珍珠等,多制成散剂,用煎好的药液送服或撒入药液中同服。
5.另煎:某些宝贵药材,如西洋参、鹿茸等,为更好煎出有用成分,应独自煎煮2~3小时,煎液能够另服,也可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。
6.烊化:胶类药物及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,如阿胶、鹿角胶、蜂蜜等,用时应独自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。
王卫平还提示,刚开始煎药时须盖紧锅盖,待水沸时可用两根筷子撑起锅盖,留些缝隙让蒸气排出。有些中药含有蒸发成分,如薄荷、藿香等解表类药物以及西洋参等宝贵药材,煎煮过程中其有用成分易发散到空气中,则须盖着盖子熬。
一般来说,汤剂每日一剂,煎两次分服,两次距离时刻为4~6小时左右。那么,是否一切的药都是这样服用呢?其实不然,临床服药时刻须依据病况和药性而定。
“一般来说,补养药宜在饭前服用,泻下药在空腹时服用,对胃肠有影响的药宜在饭后服用,慢性病守时服,急性病、吐逆宜小量频服,一些安息的药物应在睡前服用。”
服药不管饭前或饭后,都应略有距离,在饭前或饭后30~60分钟为宜,避免影响药效。详细汤剂的服用时刻、次数,仍是要遵医嘱为主。
在服药期间,一般应忌食生冷、油腻、辛辣、腥膻、有影响性的食物。在服用某些药的一起,也不行吃某些食物,避免下降效果或加重病况。
如服人参或人参制剂应忌食萝卜,萝卜顺气能促进胃肠活动,添加分泌,两者一补一泄,下降了人参的补益效果。服用含铁量高的中药不宜喝茶,因茶叶含很多鞣酸,与铁离子反应会构成鞣酸亚铁晦气吸收。
此外,古文记载,甘草、黄连、桔梗、乌梅忌猪肉;鳖甲忌苋菜;常山忌葱;地黄、何首乌忌葱、蒜、萝卜;丹参、茯苓、茯神忌醋;土茯苓、使君子忌茶;薄荷忌蟹肉等。古人所云仅作为患者服药参阅,因人制宜。(记者黎蘅 通讯员黄月星)